2015年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中心村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扎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三美”目标,按照“串珠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突出“环境整治、功能完善、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坚持整治、建设、管理并重,打造美好乡村建设“魅力版块”。2015年,重点建设16个省级中心村、20个一般中心村(包括已建成中心村的保留自然村),确保省级中心村继续保持沿江一流水平。
二、重点任务
围绕省市中心村建设目标任务,做优规定动作,做特自选动作,重点任务:
(一)完成美好乡村规划编制。以县区为主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并编制中心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中心村“两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文字说明书)。
(二)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沟塘清淤、“三清四拆”、绿化提升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巩固完善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县处置”为主体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适度超前原则,以村内道路交通提升完善为重点,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做好村庄道路建设,实现外通内连,方便村民出行;抓好给排水、污水处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生活污水处理要根据村庄自身条件和规模采用集中或分散处理方式,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四)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配套。着眼于拓展中心村发展空间,提升中心村承载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把公共服务建设任务落实到职能部门、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指定地点,按照缺什么建什么原则,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要与土地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与产业提升相结合。
(五)加大产业发展支撑力度。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立足凤丹、白姜、高标准水稻、蔬菜、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一村一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和特色支柱产业。
(六)努力提升村庄绿化水平。结合森林增长工程,创建森林村庄。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村庄绿化格局,房前屋后绿化要体现庭院风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七)深入彰显村庄内在特色。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的“四不”原则,注重特色发展,加强文化保护,根据中心村区位特点、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等因素和交通条件、产业特点等,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主题定位和创意设计,挖掘地域文化。
三、工作要求
抓好“五个规范”和实现“三个提升”。即:
“五个规范”。一是规范工作程序。在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项目选取、建设方式等方面,通过“两上两下”工作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一次走访、签定一份承诺书、填写一份征求意见表、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参观示范村”等,把政府意图变成村民自觉行动。二是规范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做好中心村建设项目谋划、编制、争取和实施工作,注重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方面做起,不搞大广场、大门楼、大草坪,少灌木多乔木,少名贵树种多乡土树种,体现田园风光。三是规范建设标准。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结合我市铜陵县入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健全完善建设规划、村庄绿化、文化墙、建筑外立面改造等技术导则及长效管护措施等,形成建设内容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将落实原貌整治、彰显乡村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贯穿美好乡村建设其中。四是规范建设管理。完善“村为主、乡镇负总责、县区监管指导、市督查协调推进”的建设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共建格局。在房屋外立面改造、房前屋后绿化、庭院环境整治等项目上,推广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筹资投劳、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五是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省、市出台的关于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界定好财政投资项目、群众自筹项目、以奖代补项目等边界,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资金使用范畴,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三个提升”。一是提升绿化,优化生态。村庄绿化要因地制宜保护、发掘、传承和发展各自特色,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避免千篇一律,充分展示本村特色。要优先考虑绿化生态效益,树种选择以乡土乔木为主,营造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竹园,充分发挥绿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二是提文化,丰富内涵。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村民道德、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做好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选树乡村道德楷模,开展农村“道德讲堂”活动,建设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切实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三是提升美化,彰显魅力。根据各村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特点,着力提升村庄内在美、自然美、和谐美。合理定位村庄主题,加强对中心村人文历史、民俗民风、山水资源以及特色产业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和培育;村庄绿化提倡原生态景观,少搞人造硬质化景观,把美好乡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优美和乡土文化浓郁的升级版农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市领导联系和部门对口共建制度。
(二)发挥主体作用。要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始终,防止贪大求洋、大拆大建、面子工程,进一步贴近农民需求,切合农村实际,保持田园风光;防止大包大揽,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落实资金保障。整合省、市、县(区)等各级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中心村。制定资金整合方案,规范操作程序,明确市、县(区)美好乡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财政安排奖补专项资金8720万元,其中:市级资金不低于上年。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四)强化督察考核。坚持三级调度制度,加强旬报告、月督查、季点评、半年小结、年度考核的工作推进力度;实行挂图作战,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美好办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督办,严格问责问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一把手工程”意识,把美好乡村建设列入对县(区)、市直部门政绩考核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五)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培训,强化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构建电视、网站、报纸、简报等多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附件:1.2015年度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名单
2.2015年度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1:
2015年度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名单
级别 |
铜 陵 县 |
郊 区 |
合计 |
名 称 |
数量 |
名 称 |
数量 |
省级 |
钟鸣镇:泉栏村
天门镇:高联村、龙云村、
南洪村
西联乡:老兴村、沿船沟村、
东湖村、垅上村
胥坝乡:龙潭村、新洲村
东联乡:毛桥村、水浒村
顺安镇:星月村
老洲乡:光辉村 |
14 |
铜山镇:南泉村
大通镇:福光村 |
2 |
16 |
一般 |
老洲乡:民主村、成德村
胥坝乡:旭光村、西江村、洪楼村
顺安镇:凤凰山村、城山村
东联乡:东埂村、西埂村、
北埂村
西联乡:姚汪村
天门镇:兴化村、天门村 |
13 |
安铜办:马鞍村
铜山镇:显化村
灰河乡:东园村、
灰河村
大通镇:永平村、和悦村、黎明村 |
7 |
20 |
合计 |
27 |
9 |
36 |
附件2
2015年度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任务分解表
类别 |
序号 |
主要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实施单位 |
完成
时间 |
建设
规划编制 |
1 |
编制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 |
市城乡规划局 |
县区政府 |
3月底 |
2 |
编制省级中心村建设方案和项目 |
市美好办 |
县区政府 |
4月底 |
3 |
编制一般中心村整治方案和项目 |
市美好办 |
县区政府 |
6月底 |
基础设施 |
4 |
道路硬化 |
市交通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5 |
饮水安全 |
市水务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6 |
电力 |
铜陵供电公司 |
铜陵供电公司
县区政府 |
全年 |
7 |
通信 |
市经信委 |
市移动公司
市电信公司
市联通公司 |
全年 |
8 |
村庄亮化 |
铜陵供电公司 |
铜陵供电公司
县区政府 |
全年 |
公共服务 |
9 |
公共服务中心 |
市发改委
市美好办 |
市住建委
市教育局
市卫计委
市人社局
市体育局
市民政局
市文旅委
市银监局
市商务局
市水务局
市城市管理局
市环保局
市邮政局
县区政府 |
全年 |
10 |
配套服务设施 |
环境整治 |
11 |
垃圾处理 |
市行政执法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2 |
污水处理 |
市环保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类别 |
序号 |
主要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实施单位 |
完成
时间 |
环境整治 |
13 |
村庄绿化 |
市农委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4 |
卫生改厕 |
市文明办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5 |
沟塘清淤 |
市水务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6 |
农房整治 |
市住建委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7 |
村容美化 |
市美好办 |
县区政府 |
全年 |
18 |
长效管护机制 |
市财政局
市美好办 |
县区政府 |
全年 |
经济发展 |
19 |
产业发展 |
市农委 |
县区政府 |
全年 |
20 |
集体经济 |
市农委 |
县区政府 |
全年 |
基层组织和
乡风文明 |
21 |
组织建设 |
市委组织部
市民政局 |
县区政府 |
全年 |
22 |
乡风文明 |
市委宣传部
市文明办 |
县区政府 |
全年 |
组织保障 |
23 |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与36个中心村建设项目相对接。 |
市财政局 |
市直相关部门
县区政府 |
一季度 |
24 |
统筹安排好市、县(区)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安排奖补专项资金不低于上年)。 |
市财政局 |
市财政局
县区政府 |
一季度 |
25 |
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
市美好办 |
市直相关部门
县区政府 |
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