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今天是 ,欢迎访问铜陵美好乡村网!
  •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铜陵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实践
  • 时间:2014-07-14 10:05  来源:铜陵美好办    点击: 次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美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率先实践,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主要思路
        (一)追求三项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通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中心村功能化改造,实现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全覆盖和高水平,为农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兴业富民生活美,通过农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农民就业多元化拓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民提供增收致富的发展环境。文明和谐乡风美,通过乡土文化个性化展示和十星户、美好人家等新型农民的培育,实现农村精神文明长期繁荣和幸福指数有效提升。为农民提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
        (二)搭建四度架构立意上求高度,按照“着眼全省做示范,面向全国有影响”的基本定位,置身“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背景,探索并形成美好乡村建设铜陵模式。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覆盖,以村为基础,靠城带乡,以工补农,全民参与,政府主导,农民主导。类别上求纬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打造拆迁新建型和改造提升型村。推进上求经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和“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梯度推进。
        (三)实施五大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提升,主要是整合环境资源,巩固扩大成果。主导产业支撑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提升,主要是围绕凤丹、白姜等五大主导产业,扶优增强,形成品牌效应。公共服务拓展工程,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乡风文明培育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提升,主要是围绕共建共创建机制,重点建设一批乡风文化教育基地,塑造一批乡风文明普及载体,推出一批乡风文明理论成果。人才智力提升工程,用智力提升引领美好乡村建设步伐,重点抓“三项人才支撑计划”(领头人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开发、人才帮扶服务),筑基美好乡村。
         二、六项举措
        (一)紧扣全域规划,力求方向引领。坚持“全域铜陵”规划理念,依据《铜陵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12-2030年)》,在市级层面,编制了市域总体规划,构建了“城区-新市镇-中心村-自然村”四级结构的“3860”城乡居民点体系,全市141个行政村将规划建设60个中心村,配套整合建设中心村59个。开展了乡村风貌研究,形成了《铜陵市美好乡村规划研究》理论成果;在乡镇层面,编制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部分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村级层面,编制了在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外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第一批33个中心村全部编制了村庄建设方案以及产业发展、森林村庄等专项规划。
        (二) 紧盯建设提升,力求熔旧铸新。实施梯度推进机制,串点连线抓示范、以线成面推整治。一是抓点示范。优先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犁桥、五峰和九榔等十个村为省级示范村,以点带面。二是抓线推进。实施“周统计、旬通报、月调度”推进机制,奋力打造美好乡村沿江高速铜陵县段等五条示范线。三是成面整治。开展以清垃圾、拆危房为主的“三清四拆一改”环境整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区)处理”的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四是推产提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耕地流转率提高到57%,位于全省前列,流转土地万亩龙头企业3家。
        (三) 紧抓多元投入,力求资金保障。一是设立了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全市共安排1.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其中市级6000万元、铜陵县5000万元、郊区1000万元、狮子山区500万元。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整合省市各级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33个中心村。今年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约30余项,涉及全市17个部门和单位。三是发挥农民自筹资金。1-9月份,农民自筹4930.3万元。四是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12亿元建设资金。五是非公企业捐赠资金。十二家企业累计认建村庄建设投资249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290万元。
        (四)紧连城乡合作,力求共建成效。一抓“四百工程”设“制”选“优”联建。除了制定相关文件,还对全市城乡联合党组织设置进行集中优化调整,把45家城市社区党组织和78家党建有基础、经济有实力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纳入联建体系。二抓村企合作共建。金九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银湖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二家民企与九个中心村进行了接对共建。三抓美好乡村指导员队伍。选派党政群机关33名干部挂职任“美好乡村建设指导员”,驻村蹲点33个中心村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四抓高校院所联建。在科研实践基地建立上,推进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共建研究生科示范基地。五抓以城带乡人才联建。选派市、县区16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100名医疗人员、骨干教师、文化艺术人,开展各类医疗、教育、文化艺术服务。
        (五)紧拓建设内涵,力求改革创新。以农村户籍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探索两项改革,奋力拓展美好乡村建设新内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行流动人口由暂住证变居住证管理,全面建立了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城乡一体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受益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等确权发证工作的实施,力争夯实农村居民物权的应有价值变现基础。
        (六) 紧密四级联动  力健长效机制  在建立市领导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机制,组成“一村一专班”,蹲村驻点。成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主要领导牵头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各项工作推进组,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细化工作方案,加大责任落实;同时建立了由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德高望重的社会能人等群众代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发挥了村民理事会在宣传、议事、带头、监督、管理自治作用。
        三、工作成效
        (一)生态宜居村庄美得到快速展现。全市第一批33个中心村建设成效显著。1-9月份,全市第一批33个中心村共完成投资15187.98万元(含农民自筹4930.3万元)。其他村基本实现村庄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所有的行政村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都有垃圾收集房,每个自然村都有垃圾箱(桶),落实固定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100%。省级重点示范村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二)美好乡村建设新内涵成效显著。2013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72,位居全省第二。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有了“质”的改变。主要是城乡低保实现并轨,低保、五保户由户改前的180元和258元统一实行城乡居民395元/人·月,标准位于全省前列;二是城乡养老保险实现并轨。户改后,原农村户改人员可选择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并轨。四是统一城乡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基本实现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扶持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保障体系。五是统一失业保险制度,取消城乡从业人员在失业保险政策上的差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并进入常态化管理。农房测绘工作全部完成,已申请房屋登记76561余户,受理65451余户,发证2623余本。在做好确权发证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
        (三)文明和谐乡风美得到深度培育。通过实施“路面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为主要的村庄环境整治,让许多农民对环境卫生重视起来,乱扔乱丢生活生产垃圾的人少了,大家主动保洁的意识浓厚了,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常态性保洁管理制度,使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创建活动,使群众牢固树立了“十星标准就是幸福指数,追十星、创十星就是争幸福”的理念,将群众追星创星的实践变成建设美好乡村的特色实践,彰显最有生命力的乡风文明品牌。通过建设农民文化乐园、道德讲堂、平安乡村、美好人家、“最美乡村系列人物”等活动的开展,将乡风文明培育推向新的高潮。在实施五大工程的过程中,一批干部深入现场进行指导,推进工作,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与此同时,理事会定期召开不同类型会议,进行集体交流、讨论和决策,农户之间增强沟通和理解,形成了浓厚的“勤勉、互助、合作”的和谐共进氛围。
    责任编辑:铜陵美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