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今天是 ,欢迎访问铜陵美好乡村网!
  •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赴马鞍山、芜湖、黄山三市考察美好乡村建设的报告
  • 时间:2014-07-14 10:04  来源:铜陵美好办    点击: 次
  •     2013年7月19--20日,市委副书记倪玉平和市政府副市长张梦生率市农委、市美好办、铜陵县、郊区、狮子山区以及7个乡镇和10个重点示范村主要负责同志一行,先后赴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市芜湖县、黄山市黄山区考察学习美好乡村建设。在两天的时间里,考察组一行实地考察了当涂县青山村、桃花村、圣家庄村。芜湖县北陶村、九十殿村、鲁村。黄山区湘潭村、城澜村、庄里村等示范村。就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中心村建设及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大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也获得了启示。
         一、考察的县区基本情况
        当涂县位于安徽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马鞍山市和芜湖市之间,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全县国土面积1010.9平方公里,总人口47.2万人,辖8镇3乡3个开发园区。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现辖5个镇,90村、13个社区,总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34.7万。县域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省一类县“科学发展先进县”行列,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4元,荣获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
        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始建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地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国土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辖9镇5乡和79个村(居),中心村79个、自然村771个。
        二、主要经验
        1统筹谋划  布局  三县区在美好乡村布局、规划上下大功夫,体现了大手笔。当涂县充分衔接县域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农田水利等专项规划,按照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江南水乡等类型分步推进中心村建设。芜湖县围绕芜湖市域延伸方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考虑未来发展空间,分类推进10个新型农村社区打造、52个中心村培育和156个较大自然村整治。黄山区结合旅游将中心村当成一个景点来规划设计、农户庭院当成一个小品来改造,根据各区域特点按照宜工、宜农、宜游、宜居的发展功能定位,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如庄里村成立黄山知仁投资有限公司,筹资2500万元实施200亩水稻高科技示范种植基地,新增园林绿化67400平方米,修缮千米肖黄山步道,新建600平方米的水上舞台等,形成旅游产业特色品牌。
        2、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在规划编制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为未来农村建设发展留有空间,同时不贪大求洋、不铺张浮夸、不脱离农村实际,与城镇化建设相衔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乡土风格、产业发展、文化内涵、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不搬城市风格,不千篇一律,因地制宜、彰显田园风光特色。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提倡、不鼓励大拆大建,不赶农民上楼。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不可随意变动,坚决杜绝低层次建设,坚决防止出现新的空心村现象。
        3、远近结合  落实有力  三县区在建设内容上实行远近结合,远期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如当涂桃花村,利用桃树“一花一果”的特点,成功举办“一季双节”(赏花节和采摘节),有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全村“农家乐”72户,村民们忙完双节,大部分外出务工,每户年收入为5到20万元。近期以改善民生为主线,以道路硬化、环境保洁、水系整治、植绿亮化、培育乡风文明、中心村建设等为实施内容,同时加快推进学校、卫生所、文化室(道德讲堂)和村民活动场所等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考察的示范村,除了各级领导重视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村都有一套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如芜湖九十殿村,女支部书记自己当解说员,如数家珍地讲解九十殿村发生的滴点变化,她满脸的自豪,充满自信,让我们领悟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辛勤地劳作去创造。在具体推进中,都将工作细化到户,根据各户的长处,创造性地设星授牌,以各种类型的示范户、骨干户引领着周围农民们比着干。
        4、注重创新  活力迸发  三县区坚持突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强化机制创新,多措并举,以制度化保障项目推进。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多措并举,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激发活力,使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证了美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如当涂县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田水利、交通等项目860万元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到护河镇桃花村,修建村内循环道路。圣家庄村在县项目整合资金15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村内能人及企业赞助50余万元,村民筹资投劳及个人购买材料80余万元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芜湖县湾沚镇鲁村以土地整治为抓手,从先改变农民生产方式,再逐渐改变他们生活行为为切入点,着力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聚,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将失地农民有序向工业园区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
        三、考察启示
        1统一思想  凝心聚力  在三县区考察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各村负责人思路清晰,对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如数家珍;村民主动参与,热情支持;当地企业也信心十足。黄山区城澜村村领导对本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以及环境整治项目了然于心,如数家珍,带领乡亲建设千亩香榧基地,香榧种植合作社有原来50户发展到近百户。芜湖县花卉苗木种植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开展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建设,有效实现了企业“借地造林”、政府“借力建设”的“双赢”。 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力量,凝聚各方力量,统一思想认识。要注重教育,加大宣传,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等方面,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用示范引领,用行动感召,动员广大群众主动踊跃、大力支持,努力形成多方凝心聚力、共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2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积极探索各种工作机制,在建立市领导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机制,组成“一村一专班”,扑下身子,蹲村驻点。要以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帮扶、村企共建、军民共建等新机制为契机,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步伐。在确保涉农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打捆投放,扩大释放资金效益,减少乱撒“胡椒面”的现象。同时,可出台具体激励政策措施,依靠重大项目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吸引大量的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参与。确保今年的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3、发展产业  兴业富民  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兴业富民生活美”,黄山区甘棠镇庄里村集体经济,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农家乐、农民旅馆的发展,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79元。当涂县护河镇桃花村形成“十里桃花、万亩果园”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凡是产业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强的村庄,建设美好乡村就容易,建成后也好维护。要把培育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合作经营新模式,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更好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及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有效盘活各类资源,拓宽交易渠道,实现“资源”变“资产”转变为“资本”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4、挖掘文化  丰富内涵  美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给房屋穿衣戴帽,加强环境整治等,还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与风俗相融合,培育乡风文明新内涵。如芜湖的官巷村,将官巷的由来及历代做官者搬上文化墙;九十殿村依靠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便民服务突出的现代农村社区,文化墙设计非常精细,有的画着美丽的山水画,有的附上诗词,有的印上生动活泼、色彩协调的宣传标语、各个村点的宣传标语、温馨提示不仅随处可见而且别具一格,有的以书法形式刻在公共场所的木柱子上,有的以浮雕形式印在文化墙上,有的制成铜牌立在醒目地点;鲁村将古文《弟子规》搬上墙,同时将本村敬老爱幼、致富创业等典型模范人物事迹和全村居民的笑脸以文化墙图画进行张贴,在村口形成一道风景线;黄山区庄里村建成大型24孝文化长廊;三口镇湘潭村,一位老者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承担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员,在他家门前玻璃橱窗中,展示着老人用毛笔书写的板报,累计九百二十七期;还有的通过道德讲堂培育乡风文明。铜陵可充分挖掘青铜文化、凤丹文化、白姜文化以及省级非遗等特色地域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标志效应。
        5、绿化村庄  建设标志  在推进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的同时,更要巩固与提升绿化。好的绿化环境,特别是田园风光,白墙绿树碧水间,给人美的感觉,如同画中游,同时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当涂县的圣家庄自然村52户人家,房前屋后的绿化景观树木,以本地果树品种、乡土植物造绿为主,没有采用维护成本高的绿化树种,黄山区的湘潭村,整村展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除了古民居外,最靓丽的是一块稻田座落于村中央,村民们在家就能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憧憬。村口景观营造应自然、亲切、宜人,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建设等,突出景观效果,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形成亮点,使本村人看了骄傲,外村人看了羡慕,城里人看了向往。
    责任编辑:铜陵美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