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民意 主动作为
——犁桥石桥钟自然村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我市推动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的中心村,这些村不等不靠,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激活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着手,靠村民集体商议创新工作思路,如在村内道路,村边水塘、沟渠及村庄环境整治上,还有在项目建设上,是否设立项目,设立什么样和什么档次的项目等。在这方面,铜陵县西联乡犁桥村石桥钟自然村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一
石桥钟自然村座落在西联乡犁桥村北部,自古以钟姓集居而得名。村内有明代古桥一座,还有一口铜陵地区最大当家塘
——99亩明塘。自然村有4个村民组,142户居民,425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水稻、棉花、油菜、养殖)及外出务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80元。在建设美好乡村进程中,该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形式,努力拓展建设内容。呈现出如下特点:
1、商议选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尤其重要,选择的不好,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挫伤农民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选择的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建设家园的信心,因此,该村主要通过两种形式选准切入点。
在家人员层面上:召开村民座谈会、老党员会、困难家庭恳谈会等多种会议,将村民理事会提出的各项方案进行层层酝酿,反复修改。如在中心村规划设计方案上,多次征求村民意见,确保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在外人员层面上:让亲友通过电话、实地拜访等形式与外出务工人员、成功返乡人士交谈,让他们提出个人看法,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据初步统计,90%以上的中心村村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60%村民愿意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参与建设。这种民主商议极大地调动、激活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憧憬中向往着美好。
2、六项目叠加。环境变化最直观,也能改变人们行为习惯。该村通过集体商议,选准以“组组通”加“户户通”为切入点,配套实施村庄绿化,河渠塘坝改造、村庄整治、排污净化、中心村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将六个项目整合,产生叠加效应。
在道路建设上:建成“组组通” 1100米,“户户通”1500米。
在村庄绿化上:绿化设计方案编制完成,村部和宗祠广场植绿完成,3月底完成全部植绿任务。
在河渠塘坝改造上:22口13.2万方的塘口扩挖全面完成,0.6公里长七里埂河完成清淤,反修河清淤3月20日完成,且河上桥梁已完成地勘设计工作。
在村庄整治上:新建了文化墙、健身广场和停车场,古桥和石桥钟入口桥梁修复设计方案完成,投资26万元的古桥正在施工。房屋外立面整治累计签订协议70户,完成外立面改造18户,26户处在施工中,5月中旬全部完成。
在中心村规划上:规划方案已拟报批,整治方案初步完成,部分整治节点施工图完成出图,且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新增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和土地整治三个专题规划。
在排污净化上:新建了日处理40立方米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拆除露天厕所、危房、猪圈,清理了柴垛,新建垃圾屋,免费安装配备120个垃圾桶。
3、两点法筹资。将政府引导不包办与村民事村民办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2012年到现在累计投入260万元,
在村民自筹上:一方面本着自愿原则,按人口942元标准,共集资40余万元,投劳约500个工参与村庄环境整治。
在政府扶持上:实行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和“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双轮驱动,累计投入引导资金220万元。
4、民主化管理。该自然村民主选举产生了会长1人、副会长1人、理事5人的村民理事会。这7人分别由村致富能手(从事建筑行业承包人)、成功返乡人士、老干部、老党员和妇女后备干部组成。按照“1名理事包几十户村民”的工作方式,7名理事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有利时机,围绕“三个自主”上门入户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自主申报”。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实施多大规模的项目,都由群众自己拿主意,由群众自己申报。
二是坚持“自主建设”。建设具体怎么搞,从哪地方着手搞,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由群众自己说了算,村民每户自筹多少,投工投劳多少也由农民自己商定。
三是坚持“自主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整治项目的自主管理,将同意整治改造的农户由村民理事会与该户签订协议,在项目完工经验收合格后,资金一次性补助到户。实践证明,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全村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建设家园一片忙”的喜人局面。
5、多机制推动。为保持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该村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
一是建立责任目标约束机制。该自然村结合实际,制定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及道路养护,房前屋后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同时,理事会定期检查、户主民主评议等制度来强化督促落实,防止村民不履行义务。
二是创新动态促进机制。该村制定了《犁桥中心村整治项目补助标准》,分四种类型补助。在详细的建筑外立面改造实施方案中,实行“高低法”补助,即村民兴趣高的项目补助比例低、村民兴趣低的项目补助比例高,使有限的引导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
三是实施双层运作机制。积极构建“主管部门业务指导、镇村两级具体实施”的双层运作模式,以县美好办牵头,从住建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西联乡等相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成立犁桥村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现场指挥部,驻点集中办公协调。
二
石桥钟自然村村民从最关心、受益面最广的问题着手,业已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有效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其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改善了人居与生产。 民居错落有致,地面干净整洁,村庄三面环水 ,水中倒影浮动,让劳作一天的村民走在回家的路上,体验着“小桥流水人家,触目风景如画”的美好感受。村庄循环路网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出行,拖拉机和板车可以直接到家门口,改变了过去肩挑人扛。
2、促进了乡风文明。 村庄道路、卫生整治、河渠塘坝改造、排污净化、村庄绿化、中心村建设六大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修几条路,清几条沟渠、栽几行树,画几幅画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农村陈规陋习的悄然改变,把一些名言警句、传统美德、科普知识等事例以画的形式鲜活搬上“墙”,更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的提升。通过“路面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为主要的村庄环境整治,该村的污水塘、臭水沟、露天粪坑等逐步得到清理,许多农民对环境卫生重视起来,乱扔乱丢生活生产垃圾的人少了,大家主动保洁的意识浓厚了,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同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常态性保洁管理制度,使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3、提升了他们建设美好乡村主体地位。 该自然村理事会的组建,是建立在政府对他们以及村民对他们充分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理事会通过宣讲政策,筹集管理资金,督促工程进度,强化卫生保洁,监管建设质量,协调自然村公共事务等,唤醒了农户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内外事务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理事会创新了基层民主管理形式,丰富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新内涵。民主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能人。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新一代农民的榜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发挥出他们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地位。
4、密切了干群、邻里关系,推动了和谐美好乡村建设。 走访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干部工作的热情,村民参与的激情和农户之间真诚相助的友情。在六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批干部深入现场进行指导,推进工作,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村民普遍感激地反映,这是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与此同时,理事会定期召开不同类型会议,进行集体交流、讨论和决策,农户之间增强沟通和理解,形成了浓厚的“勤勉、互助、合作”的和谐共进氛围。
三
石桥钟自然村建设美好乡村的做法及产生社会效益,充分说明了党的政策好,领导重视好,农民支持好,村两委与理事会的作用发挥好,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参与到参与,从不愿干到主动干,让他们在感受变化中提神。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懈努力。
1、主动作为, 把思路谋出来。 “看行动、看进度、看成效”作为评价第一批33个中心村建设工作唯一标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主动作为,积极开展“三看”促评活动,迅速在全市掀起美好乡村建设比、学、赶、超新热潮。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用2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其中改造提升型中心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完成。
2、创新机制,把规矩立起来。 建立民主理事新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独特作用,一方面义务管事、管钱、管物,另一方面及时反馈群众思想动态,意见建议,实际困难,提高工作针对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村规民约》,开展群众性评比促进等活动。
3、整合财力,向中心村倾斜。 打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以奖代补资金,使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产生共振效应,让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如我市开展的“户户通”工程,“一村一业”培育,十万亩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以及“15+4”公共服务配置等,让它们发挥最大效益。
从石桥钟自然村建设美好乡村的实践与创新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市美好乡村——明天孕育着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