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14 09:47 来源:铜陵美好办 点击:
次
一、基本情况
2013年是我县美好乡村“121行动计划”首战之年,我们在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以“建设美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为主题,以“全市做示范、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为目标,以实施环境优化、兴业富民、服务提升和管理创新“四大工程”为重点,按照珠链发展的工作思路,集点、连线、成面,重点抓好犁桥等23个中心村建设和沿江高速等“1+4”综合示范带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科学编制规划方案。委托合肥华祥设计公司等4家规划设计单位,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在注重吸纳群众意见、体现差异性、体现农村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村庄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的“三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完成23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并报省住建厅备案,“1+4”综合示范带建设规划初稿完成。依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建设美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创建活动的决定》,研究出台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发展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和乡风文明等5个工作指导组实施方案,构建美好乡村“1+5”政策体系。制定《铜陵县2013年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年度目标,细化建设任务。
(二)改善提升村庄环境。按照“六个一”工作法(一个方案、一本规划、一批项目、一套班子、一本账目、一项考核),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整治后建设、先清拆后整治、先地下后地上的“四先四后”工作思路,实施道路整治提升、河渠塘坝改造、排污净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绿化提升等八大工程,重点围绕“三清四拆一改两集中”全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0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1255户23.19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1600余吨、绿化近14.5万平方米,基本达到“水清、村绿、景美”标准;新民等8个环境卫生整治村完成年度整治任务90%以上,已进行扫尾工程,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5个重点项目推进村建设顺利,其中双龙村已完成房屋征迁任务95%以上,建成13栋330套楼房;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10个重点示范村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4”综合示范带基本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2914户50余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6500余吨、拆除违章建筑、危房等5500平方米,初步显现“沿线有亮点、路段有特色、四季有景观”。
(三)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围绕产村一体,坚持把村庄环境整治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形成“村美业兴”的良好局面。按照调优产业结构、开发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的思路,先行编制10个省级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增强顺牌路、铜芜路、铜胥路等示范带沿线三泉现代农业、农业循环园、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梧桐树现代农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力度,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13.3万亩,占二轮承包土地面积的63.3%,其中规模化经营达56.6%。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34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其中,省级14家。充分挖掘各村资源禀赋,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凤凰山村凤丹、群心村网箱养殖、九榔村白茶、五峰村白姜等为代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一品一业”。
(四)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加大了对农村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结合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特点,按照“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对10个省级重点示范村进行了村主题定位、村口标识和文化长廊设计工作,扎实开展了村部规范化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中心村“窗口”形象。积极开展“美好人家”、“最美乡村系列人物”等评选活动,共产生了“美好人家”52户、“最美乡村系列人物”40名,率先在西联乡犁桥村开展试点并产生了首批6个“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金卡”户。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道德讲堂70多个,开展巡讲100多场次;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创作文化墙书画1850余幅,面积达1.65万平方米。
(五)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在组织上,强化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任第一组长、组长的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县美好办集中办公,并从县直机关选派10名科干担任美好乡村驻村“协调员”;各乡镇分别明确1名副职并抽调工作人员驻点具体负责,确保工作有人抓、抓具体。在资金上,多元投入。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在积极争取省市支持的基础上,年初统筹安排好美好乡村年度专项资金,其中,规划编制资金916万元、重点示范村和环境卫生整治村建设资金3564.5万元、综合示范带建设资金1088万元。截止目前,已拨付专项资金3620万元,其中,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等编制经费600万元,重点示范村和环境卫生整治村建设资金2660万元,综合示范带建设资金360万元。规范建立“4+X”美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将49项涉农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涉及资金总量达1.5亿元。动员重点企业通过认捐项目等形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已有13家重点企业参与共建,意向资金2620万元,实际到位1420万元。通过村民理事会的宣传,引导村民主动筹资投劳,自筹资金近1800万元,提高了群众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推进上,规范有序。建立“周统计、旬通报、月现场会”和现场协调会的工作机制,县领导不定期深入联系中心村督查指导,召开调度会、现场会30余次。针对中心村和综合示范带建设,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则;围绕村庄环境整治中的建筑外立面改造、村庄绿化和农村杆线整治三个难点,制定具体的技术导则,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质量。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一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呈现出起步扎实、进展良好、成效明显、亮点初现的生动局面,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中,犁桥村业已通过住建部“全国生态宜居乡村”名单公示,并作为全市唯一上报中心村进入农业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评比。同时,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尚处于示范、探索和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并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庄规划问题。因美好乡村建设一项全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因年初规划编制时间相对仓促,部分中心村建设规划略显粗糙,乡村特色体现不够明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性有限。
二是群众积极性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思想宣传教育、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的开展,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中心村的少数居民参与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少数村干部的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仍存在 “等靠要”思想。
三是产业基础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发挥的效益十分有限。而我县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还较薄弱,美好乡村建设后期发展和长久管护更需要发挥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长效管理机制问题。美好乡村建设刚刚启动不久,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更需要从机制、人员、经费等方面规范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已建成的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能够发挥长久效益。
三、下步工作建议
2014年是我县美好乡村建设抓覆盖上水平的关键之年,我们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的工作方法,按照珠链发展的工作思路,点线面结合,县乡村互动,环境产业服务共抓,再建设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的特色村庄,着力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围绕“起步早”,科学谋划目标任务。2014年,在稳固提升首批10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和“1+4”综合示范带建设水平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中心村和综合示范带年度目标任务,确保继续保持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先位次。巩固扩大钟鸣片、西联片,启动拓展天门片、胥坝片,重点选取已列入省首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名单中的尚余部分、老乡政府驻地所在中心村、九凤路、顺牌路及顺凤路等重要交通干道沿线有条件的中心村、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及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的中心村,再打造建设30个“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的特色村庄。结合“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以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专项整治、景区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建设,围绕县域九凤路、顺牌路、顺凤路等主要干道,再精心打造3条美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对照时间节点,做好已完成的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回头看”和新增加的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体现整体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差异性。
(二)围绕“村庄美”,优化提升人居环境。继续遵循“四先四后”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建设规划“回头看”活动,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中心村和综合示范带建设规划,着力形成重点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和保留自然村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村庄体系。围绕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等基本需求,开展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四拆”(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有碍观瞻的厕所、破旧院墙、猪圈和柴房)、“一改”(改造房屋外立面)、“两集中”(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为重点,全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把握工程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做好村庄绿化、河塘清淤等季节性要求强的工程项目。坚持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立足中心村现有经济状况实际,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内容,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危房改造、电力电信、村庄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精品村。坚持珠链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围绕垃圾、建筑、广告标牌、矿山治理和绿化改造提升等“四治理一提升”整治内容,全力推进综合示范带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景观带。
(三)围绕“生活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继续发挥产业支撑作用,以发展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增收为重点,细化完善重点示范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导中心村培育基础支撑产业;盘活乡村旅游优质资源,编制美好乡村旅游规划,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创建”向“经营”的转变。借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梧桐树蔬菜标准园、新桥高科技示范园等省级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质粮食、蔬菜、白姜、凤丹、畜禽水产、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产业,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覆盖面,着力构建“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特”的原则,重点支持主要从事本地农产品开发、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合作效益明显、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确保每个产业支撑型中心村都有1家以上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逐步建立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开发、盘活、经营农村存量资源,实现中心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同时,继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就近就业,逐步实现农民向城市转移、向市民转变。
(四)围绕“乡风美”,培育营造文明新尚。进一步完善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图书室、道德讲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和在建公共设施,整合各类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加快农村文化乐园建设,确保省级重点示范村全覆盖。精心组织开展“三下乡”、青少年爱国读书教育、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认真组织开展美好人家、最美乡村系列人物、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风尚示范评选活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力度,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级非遗申报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大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宣传载体建设力度,注重开展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实施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五)围绕“成效优”,强化完善机制保障。一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抢抓我县作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主动做好对上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争取省市支持美好乡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向中心村倾斜;加大村企共建力度,拓宽村企共建渠道和方式,多创造村企共建开发项目。二是强化统筹推进。完善“县领导联系、部门帮扶、村企合作”的联建机制,联系结对的县直部门、重点企业和各驻村协调员定期到中心村进行指导、帮助,不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三是强化长效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全县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县财政补助、乡村为主”的运行机制,确保公共设施正常运行、村庄整洁亮丽。四是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周统计、旬通报、月现场会”和现场协调会的工作机制,并将考核情况与单位和干部年终考核进行捆绑,严格兑现奖惩,激发干部职工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